曾經,列車飛馳,只有窗外美景無聲陪伴。
如今,美好旅途,文化相伴。從三星堆的古蜀文明,到漢代文化的沉浸體驗;從冰火交融的東北民俗,到可感可觸的紅色文化課堂……文化主題列車上,傳統與現代相擁,交通與人文相觸。搭乘這趟車輪上流淌的文化之旅,我們能夠收獲哪些獨特的體驗?
——編 者
流動博物館
登車“送文化”
在車廂里遇見三星堆!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三星堆主題文化列車正式上線。這趟列車由三星堆博物館與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從四川成都東站出發,18分鐘即可到達三星堆站。
踏入車廂,一眼就能看到“大立人歡迎您”的海報;抬頭望去,能看見行李架上繪著青銅扭頭跪坐人像等代表性文物圖案;再看看車內屏幕,就會發現青銅神樹等鎮館之寶輪番展演,甚至連小桌板上也印滿了三星堆元素……
“太令人驚喜了!”旅客吳姝興奮地說,“滿車廂的三星堆元素讓博物館之旅提前開啟,既充實又難忘。”
成鐵文化傳媒公司傳媒產業部部長彭丹琳介紹,將千年古蜀文明融入現代動車,有利于推動古蜀文明延伸至大眾生活場景。“這是一次文化遺產‘破圈’傳播的創新實踐。”彭丹琳說。
列車首發當天,三星堆博物館的專業講解員唐敏登上列車,講述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歷程、青銅文物的獨特造型及其文化內涵,為旅客帶來一場鮮活的“移動文化講堂”。
在唐敏看來,博物館是“等客來”,而列車則是“送文化”,“希望我的講解在旅客心中播下一顆種子,讓更多人關注三星堆文化。”唐敏說。
目前,開往三星堆的主題列車只有一列,每日開行。未來,列車上還將推出三星堆文化主題展覽、文創產品設計等活動。
不僅是三星堆主題文化列車。在陜西西安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站的G828次列車上,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奇旅悄然展開。
來到列車13號車廂,便能看見車窗上粘貼了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的文物圖片,旅客掃一掃圖片上的二維碼,便能聆聽博物院專家講述的文物故事;車廂內,文創展品與歷史圖文錯落陳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高鐵的現代氣息交織。
研學大課堂
沉浸體驗強
登上文化主題列車,除了能遇見博物館,還能遇見什么?
遇見民俗——
“上車了,就盤腿上炕!”在黑龍江哈爾濱開往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的K7103次東北民俗文化主題列車上,特色東北炕頭被“搬”進車廂。
自2023年起,一到冬天,K7103次列車便成了東北民俗文化藝術館。剪窗花、包餃子、跳東北秧歌……旅客不僅可以感受東北農家“貓冬”生活,還可以換上東北花棉襖、毛皮帽子等特色服飾,品嘗凍柿子、凍梨、老式糖球、黏苞米等特色美食,仿佛置身東北農家。窗外,茫茫雪原千里冰封,車內,民俗體驗熱火朝天,冰與火交融的東北魅力充分釋放。
遇見非遺——
“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上,“移動文化課堂”熱度頗高。“這是咱泰山的野艾,驅蚊效果杠杠的。”車廂里,山東省泰安市級非遺項目泰山香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吳秀欣一邊演示中藥香囊制作技藝,一邊指導旅客如何動手制作。抓藥、稱重、配方、搗制、填充……“一路上聞著香、做著手工、聽著故事,這票錢花得值。”旅客李大姐說。
遇見歷史——
近日,來自廣東深圳的962名學生乘坐列車來到江西井岡山站,開展為期3天的研學活動。一路上,乘務員“客串”臨時講解員,解讀研學路線背后的歷史脈絡;組織經典革命歌曲拉歌比賽,讓井岡山精神更加可感可觸……當列車變身“紅色文化課堂”,研學之旅也隨之提前開啟。
“綜合考慮研學行程和旅途安全,很多地方和學校都選擇乘坐研學專列上井岡山。”井岡山旅游營銷中心主任彭陳艷表示,研學專列不僅拓展了紅色文化的輻射范圍,也豐富了井岡山文化的內涵。
傳播新實踐
底蘊“被看見”
當鐵路遇上文化,這場關乎“詩與遠方”的邂逅,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播實踐,也是車輪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
今年春運期間,首次參與高鐵非遺活動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海元感慨萬千。
“非遺列車的活動為文化傳承與保護開辟了新道路,也為我們傳承人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這位堅守古老技藝49年的老匠人,希望通過非遺技藝與現代交通工具的結合,讓更多非遺“被看見”。
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教育員張雨晴眼中,相對獨立的空間、較長的旅程,能夠為旅客提供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寶貴機會。
“漢代女子行禮需雙手交疊至胸口……”今年暑運期間,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在高鐵列車上開展了漢代文化體驗活動,張雨晴身穿曲裾深衣漢服,邊示范揖禮邊講解。話音剛落,車廂秒變“穿越現場”,換上漢服的旅客們紛紛行起標準的漢代禮儀。
如何打造旅游列車的獨特競爭力?“旅游列車千千萬,‘東北炕頭’就是我們的名片。”哈爾濱鐵路文旅集團旅游管理部副部長劉博穎是“東北大花”民俗列車設計者。她說,把炕頭“搬”上車,有利于增強旅客體驗感,推動地域文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擦亮龍江冰雪旅游的金字招牌。
“今年以來,井岡山站已累計接待紅色研學專列12趟。”井岡山站站長王雙劍介紹,研學專列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促進井岡山紅色旅游,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
“將列車變為文化長廊,能夠讓文化浸潤生活,讓生活充盈文化。”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客運段宣傳助理李垚說。當車輪與歷史共鳴,每一次啟程與抵達,都將成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美好印記。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