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列飛馳的高鐵沖破清晨薄霧駛向綿陽。車廂內,涪城區人大代表、長虹控股集團高級顧問陽丹已打開電腦,為即將開始的履職工作做準備。3年來,成都至綿陽,這條一百多公里通勤路,見證了他“隨叫隨到”的承諾,更丈量著一名專業代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赤子之心。
陽丹,作為涪城區人大科技領域專業代表,以“我當代表為人民”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專業代表作用,積極參加人大監督工作,助力地方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在2025年涪城區人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調研中,陽丹以科技界代表的銳利目光直擊瓶頸:高校科研“孤島”與企業需求“盲區”并存,中試平臺稀缺且各自為政,技術轉移人才青黃不接。
“打通轉化堵點,需政府搭橋、企業唱戲。”他提出的“中試能力資源庫”構想迅速落地——政府引導梳理全區中試資源,企業主體建設共享平臺,富臨精工、西南科技大學的中試研發平臺成為區域創新引擎。針對技術經理人短缺痛點,他推動建立專業培訓與激勵機制,讓懂技術、通市場、善談判的“科技紅娘”隊伍日益壯大。這些建議被涪城區人大轉化為審議意見直送區政府,快速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科技領域人才,陽丹還積極參加到綿陽市推進“智改數轉”的工作中。去年3月1日,受市經信局邀請,陽丹在“智改數轉”電子信息產業、食品產業企業家專題培訓會上作了主題為《制造業“智改數轉”的路徑與實踐》的專題講座。通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案例的講解,啟發與會者結合自身企業發展和實際業務需求的數字化轉型思考。
2024年視察人才先行區建設時,陽丹還敏銳指出政策“錯配”癥結:人才政策過度傾斜研發人才,中小企業人才需求被忽視,創業團隊全周期人才支撐不足。
“人才政策當如活水,精準灌溉產業生態。”他主張重構人才分類認定體系,讓車間匠才、運營能手與科研精英同享陽光雨露;呼吁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破解其引才困局;更強調為初創團隊嫁接技術經紀人資源,護航創新幼苗長成參天大樹。這些意見建議推動涪城人才政策從“單點突破”轉向“生態培育”,讓“喬木”與“灌木”共生的產業雨林愈發繁茂。
難能可貴的是,公司安排陽丹常駐成都,但為了不影響履職,每次活動他都是早早地乘坐高鐵專程來綿陽,活動結束后趕回成都。對此他從無怨言,他說:“能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地方發展作出一點點小小的貢獻,是我的榮幸,也是我作為人大代表的光榮。只要工作需要,我隨叫隨到。”(王震波 陳建偉 記者 鄭金容 蔣成林)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