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門計劃”海報
□ 新聲
每年科博會,不止成年人盤算著逛展攻略,學生們更是早早把小雷達支起來了,一口一個“有趣到爆炸”!
9月26日至30日,第十三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將在綿陽舉行。湊巧的是,本屆科博會恰逢全國首個科普月。
全國科普月,是法律賦予科普工作新定位后的首次重要實踐。科普月的前身是連續開展22年的全國科普日,由“日”到“月”,不僅是活動時間的延長,更是內涵的重塑。在綿陽科技城建設25周年的節點,科博會與科普月的“邂逅”,是一次以科技成果點燃公眾熱情、讓科學精神扎根城市土壤的重要契機。
說到科博會,不少人已經熟悉,這個博覽會早已超越普通展會范疇,推動了不少新技術、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千行百業。就以綿陽為例,機器人咖啡、無人駕駛公交、機器狗“特巡警”……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應用,早已讓“科技”褪去“遙不可及”的光環,成為裝點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尋常伙伴”。
然而,在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當下,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能否跟上步伐?根據公布數據,2024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37%,雖提前實現2025年的發展目標,但區域、城鄉、代際差異依然明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顛覆性技術加速涌現的背景下,公眾科學素養與科技發展速度間的落差亟待彌合。畢竟,創新從不是無源之水,需要公眾科學素養構成的深厚土壤;科技也絕非空中樓閣,離不開大眾的理解與支持。我們需要的,不止是一場展示科技成果的“盛宴”,更是一次全民科學熱情的點燃。
本屆科博會將“權威性、參與性、群眾性”貫穿始終。“青愛的綿陽”專場邀請小學生探館,世界機器人大賽綿陽錦標賽吸引全球少年競技,國防科技工業科普講解暨微視頻大賽則借互動體驗,讓抽象科學知識變得生動可感。其中,未來空天戰科幻科普主題展尤為吸睛,引入航空科幻IP“南天門計劃”,構建沉浸式空間。觀眾既能近距離感受科幻裝備魅力,還能通過多樣互動,沉浸式參與未來空天戰的想象場景。這般直觀體驗與震撼感受,比千言萬語的說教更具感染力。
此次全國科普月,綿陽配套開展“10+N”科普活動,“探秘科技城”科普研學、流動科技館巡展、校園科普短視頻大賽等重點活動,精準覆蓋各類人群需求,這種“精準滴灌”式的科普,彌合了專業與大眾的認知落差。
可以說,“科博會+科普月”組合,是對傳統科普活動的系統性升級,也是構建大科普格局的制度創新。它將高深科技知識“輕量化”“通俗化”,推倒實驗室“圍墻”,讓科學的趣味性與創新的貼近性,成為連接科技與大眾的“橋梁”。
一次有趣的互動、一場震撼的體驗,或許就能點亮一個人熱愛科學的“星星之火”,甚至影響未來選擇。從天宮一號到中國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始終與科普教育深度交融,“天宮課堂”更成為傳播太空知識、播種航天夢想的重要平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王楠,正是當年的“太空班”學生。受當初航天啟蒙感召,她高考時堅定選擇航天相關專業,昔日仰望星空的孩子,如今正朝著星辰大海奮力前行。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