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近年來,游仙區委、區政府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農田水利建設、鄉村產業發展、農業科技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譜寫鄉村振興新的篇章。
今年上半年,游仙區實現小春糧食、油菜產量分別同比增長3.7%、2.2%,“天府糧倉·百縣千片”示范片實收實測小麥最高單產達565公斤/畝,油菜最高單產達256公斤/畝,分別超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23.6個百分點;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0.586萬噸,園林水果產量同比增長6.9%;新投產規模生豬養殖場2家,新增蛋禽40萬羽,預計實現年出欄生豬20萬頭、產蛋2.7萬噸以上;水產品產量8775噸。
□ 游仙融媒 記者 周鈺 文/圖
豐收 希望的田野歌聲飛揚
在稻香魚肥中感受田園之樂,在實踐體驗中傳承農耕文化,在產業發展中共話鄉村振興……
9月23日,以“稻香魚躍千重浪 游仙歡歌慶豐年”為主題的綿陽市游仙區慶祝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稻浪漁歌”農業主題公園開園活動舉行,游仙區各鄉鎮和街道攜各自特色農產品集體亮相,數千名游客與當地農民齊聚一堂,通過沉浸式農耕體驗、特色農產品展銷等活動,共慶豐收喜悅,感受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
活動現場,舞臺上精彩紛呈的歌舞表演將活動氛圍點燃,游客們饒有興致地參觀現場的各個展位,忠興鎮的紅蘿卜干、魏城鎮的火龍果、仙鶴鎮的葡萄……各鄉鎮點位負責人熱情地講解產品特色優點,游客自由選購自己心儀的農特產品。
豐收的喜悅
此次活動上,“稻浪漁歌”農業主題公園的四大農耕體驗區成為游客們的“打卡勝地”。在稻田摸魚區,模擬稻田池內水花飛濺,游客們挽起褲腿、赤腳下水,與滑溜溜的魚兒展開“追逐戰”,歡聲笑語響徹稻田。
不遠處的豐收打谷體驗區內,金黃的稻穗堆成小山,而在手剝玉米區,游客們圍坐成圈,比拼誰剝的玉米又快又好,歡笑聲此起彼伏。走進自由垂釣區,不少“釣魚達人”圍坐岸邊,靜待魚兒上鉤,游客們在看得見稻浪、聞得到稻香的同時,盡情享受垂釣的樂趣。
“接下來,我們將立足農業高質量發展定位,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加速構建‘2+5+7’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依托全市農作物種業核心和農事一體化服務兩大優勢,發展‘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生態養殖、特色林果、現代蠶桑’五大產業,建好‘糧油果蔬桑禽漁’七類園區,全力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游仙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左維波表示。
穩收 機械化作業顆粒歸倉
“金秋玉米香,農戶豐收忙。”近日,在游仙區魏城鎮蓮花村玉米地內,收割機、運糧車來回穿梭。伴隨著陣陣機器轟鳴,一排排玉米植株連稈帶穗被卷入收割機中,摘穗、秸稈粉碎、剝皮、脫粒一氣呵成。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玉米傾瀉而出,很快就裝滿運糧車。
高效的機械化作業
“今年種了700多畝玉米,兩個機子收割,一個星期就收割完畢,收割后直接拉到烘干房烘干,烘干過后直接變賣。預計今年玉米每畝產量是500多公斤,現在種地全程機械化,省心又高效。”游仙區魏城鎮玉米種植戶楊偉說。
當前,游仙區15萬余畝玉米陸續進入收獲期,通過機械化作業,確保農作物適時收獲、秸稈及時還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秋收時節到了,我們提前聯系農機專業合作社,調配烘干設施,組織農機手進行技術培訓,對農業機械進行全面的檢修和保養。讓機械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到秋收作業中,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游仙區魏城鎮農業農村和生態環境辦公室工作人員安宇說。
據介紹,玉米收獲季節最怕遇上陰雨天,給玉米晾曬、存儲帶來極大困擾,稍有不慎便會引發霉變,影響玉米品質。為此,游仙區多端發力,為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保駕護航,有效破解陰雨天玉米收獲難題,切實減少霉變風險。
除烘干設備及配套設施外,游仙區還將品種培育推廣作為發力方向,當地農業部門聯合科研機構、企業,定向培育并大力推廣膠質高、包尖好的優質玉米品種。新品種適配機械化收獲,且收獲過程中玉米粒不易破碎、雜質少。
在游仙區共有玉米種植面積6萬畝的四川達谷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發展訂單農業,長期以來,為農戶提供全鏈條支持。“我們對簽訂訂單的種植戶提供適配機收的優質種子,同時還組織技術人員指導病蟲害防治技術,保障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品質。在收獲環節,提供專業機收服務,縮短玉米在田間滯留時間,此外配套烘干服務,快速去除玉米水分,減少霉變風險。”四川達谷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申超說。
甲魚養殖基地
增收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走進位于新橋鎮新躍村的甲魚養殖基地,魚塘在微風吹拂下泛起層層漣漪,水面上漂浮著翠綠的水葫蘆也隨之蕩漾,走在塘邊不時能看到甲魚探出腦袋,悠然自得。甲魚養殖基地負責人張禮林熱情地向記者介紹:“我們在游仙區的養殖總面積有500畝左右,主要養的是中華鱉。養殖是一條龍服務,從甲魚孵蛋開始,精心呵護每一個環節。”
被譽為“水中人參”的甲魚肉質鮮嫩,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同時,甲魚還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在傳統醫學中被用于滋陰補腎等,深受消費者喜愛。
“甲魚的捕撈期從開春一直持續到深秋,今年甲魚的總產量大概在3萬公斤,產值接近400萬元。”張禮林介紹道。
基地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自身的壯大,更為周邊村民提供了致富機會。目前,基地已經在全區范圍內帶動200余農戶一起養殖甲魚。
“我今年和他們一起養了60來畝甲魚,預計能賣3000公斤甲魚,收入達到30萬元。”對于未來的養殖計劃,新躍村村民何德明充滿信心。
近年來,游仙區農業農村局多舉措推進水產養殖發展:政策上,助力企業申報省級水產原(良)種場,申請項目資金并給予政策指導;技術上,聯合農科院專家提供水質調控等技術支持,組織培訓班提升從業者技能;金融上,協調銀行定制“特色產業貸”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推動養殖保險落地,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平臺上,組織活動促成企業戰略合作,實現技術共享與市場互補。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