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九銀十”到來,汽車行業進入消費旺季。一些車企紛紛曬出“幾分鐘破萬”“一小時破十萬”的預售訂單,但實際交付卻不如人意。比如,某車型此前稱小訂突破3萬輛,但后續月交付量僅為約2000輛;某車型稱預售8小時內訂單突破2萬輛,但后續月交付量約1000輛。這種“注水”訂單現象值得警惕。
車企公布的訂單數據通常分為“小訂”和“大定”。小訂金額低至千元,可隨時退款;大定雖需支付萬元級定金且不可退,但多數消費者仍享有“猶豫期”。這些數據完全由車企自主公布,缺乏第三方監管。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企業讓員工“刷小訂”再棄購,只為營造更“亮眼”的預售數字。還有人專門為企業提供“訂單包裝”服務,甚至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車企沉迷刷訂單數據,背后的原因有二。其一,銷量即聲量,部分車企利用消費者傾向于選擇“爆款”的心理,通過制造熱銷假象來誤導消費決策。其二,亮眼的預售數據也是給投資者和股東的“成績單”,能夠在短期內提升資本市場信心,有利于企業提升估值和開展融資。然而,當訂單“注水”演變為一種行業風氣,那些堅持披露真實數據的企業反而吃虧。
車企訂單“注水”,帶來多輸結果。對消費者而言,虛假信息干擾了他們的判斷,可能選擇并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從行業來看,若“刷單”比潛心研發產品能更快獲得市場,可能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生態,侵蝕整個行業的創新動力。
相關現象已引發監管部門的注意。今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啟動了為期三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包括夸大和虛假宣傳在內的違規行為。市場期待構建更透明的監督機制,如推動訂單數據與最終車輛上險量、完稅證明等指標進行交叉比對,公示真實交付數據。對訂單數據長期存在巨大偏差、且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企業,進行必要的懲戒。
汽車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技術、產品與服務的競爭,而非“數字游戲”。隨著消費者日益理性、監管日趨嚴格,“注水”訂單的生存空間必將越來越小。車企若繼續沉迷于“小訂神話”,終將面臨信任崩塌與市場反噬。只有聚焦用戶真實需求、持續提升產品力,才能在新能源時代的淘汰賽中脫穎而出。(何欣榮 李一帆)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