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貝克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耐輻射測量機器人
□ 記者 尹秦 宋德平 見習記者 劉燚 實習生 李書儀 文/圖
在核工業領域,強輻射不僅威脅健康,更極大限制了人工排查、取樣與應急處置的效率。如何既能深入禁區精準作業,又能保障人員絕對安全?一款由“綿陽籍”企業——四川貝克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耐輻射測量機器人,正在用科技的力量給出答案。
9月16日,走進四川貝克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一臺形似小型越野車的機器人——六輪獨立驅動,搖臂式懸掛結構,讓它可跨越200毫米障礙、攀爬爬升50度斜坡,在復雜核設施內部行動自如;它的“眼睛”是量程跨越七個數量級的γ探頭,“手臂”是可更換的采樣工具,“血液”是實時不間斷的數據流。
“這款機器人集移動、探測、取樣、數據傳輸等功能于一體,是國內少數能在累積劑量不低于100Gy的強輻射環境中長期穩定工作的智能裝備。”四川貝克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杰介紹,最大突破是真正實現了高度系統集成與耐輻射能力的雙重跨越,尤其是搭載的γ探頭量程跨越0.1μGy/h至100Gy/h,既可捕捉極微弱輻射信號,也能在高劑量條件下保持穩定。
這樣一臺機器人的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項目初期,團隊最頭疼的是輻射對電子元件的干擾。“早期樣機一進輻射場,控制系統就頻繁崩潰,攝像頭畫面抖動、電機停轉,甚至機械臂突然‘僵住’。”馬杰回憶道,問題出在輻射對半導體材料的損傷。
對此,團隊沒有走一味加強屏蔽的“笨重”路線,而是創新采用光纖編碼器、磁電阻技術和迷宮式密封結構,既減輕重量,也提高系統的抗干擾性。一次次模擬測試、一次次真實場景驗證,機器人終于實現了在強輻射中“看得清、抓得穩、傳得回”。
目前,該機器人已成功應用于多個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項目,工作效率達人工3倍以上,有效避免人員進入高風險區域。
不止于核工業,它可以在多領域發揮“鐵甲衛士”作用。在核應急響應時,它可作為先鋒深入事故核心區,實時回傳輻射數據、采集污染樣品;在鈾礦勘查、核醫學部門、高校實驗室,甚至反恐排查場景中,它都能代替人工執行監測和取樣任務,大幅提升作業安全邊界。
相比于動輒幾百萬元的進口設備,這款國產機器人在實現相當甚至更優性能的同時,成本不足同類進口產品的一半。更關鍵的是,它具備完善的本地化服務與快速定制能力,可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靈活調整探測配置和取樣方式,真正貼合中國核工業的實際需求。
“這不只是一臺機器,更是一套移動的安全解決方案。”馬杰表示,這款耐輻射測量機器人并非單一產品,而是公司智能裝備系列產品的開端。現已規劃了完整的產品線和發展路線圖,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多種型號的耐輻射機器人,覆蓋不同應用場景和性能需求,這些產品將形成從小型偵察機器人到大型作業機器人的完整譜系。
隨著智能裝備不斷普及,傳統主要依賴人工排查與定期維護的核安全管理模式,正悄然發生變革。在這條用機器人替代人進入禁區的道路上,四川貝克哈德公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正如企業所堅持的理念:輻射無情,科技有光;這不僅是機器人,更是一面守護生命的盾牌。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