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土鎮的提灌站項目
位于雎水鎮的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
白水湖中灌項目
安江干渠
□ 記者 安崢 文/圖
初秋的晨光灑在安州大地,干凈的自來水從農家的管網內流出、新建提灌站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斷地涌出,流向田間地頭,大地鋪黃綴綠,瓜果飄香,一派豐收景象。
水利建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保障,既是農業的命脈,又關系著民生福祉。作為產糧大縣,安州區歷來重視水利工作,近年來,安州緊緊圍繞轉型發展、民生福祉,大興水利項目,積極應對旱澇災害,提升治水管水能力,以“三點三線”為布局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能”。
深入實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守牢糧食“金飯碗”
“每年四五月份需要大量用水時,如果天不下雨,就栽不了秧。”如今,隨著安江干渠的投用,困擾花荄鎮九合村村民周祥平的這一憂慮已成過去。安江干渠通水后,他不再為用水發愁,隨時想用水就可以放,心里踏實了,他還打算多栽三四畝秧苗。
安州區雖地處涪江流域,但地形以丘陵為主,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農業灌溉長期依賴“望天田”,抗旱能力弱。現有的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無法滿足大規模、穩定的用水需求,一旦發生干旱,將直接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威脅區域糧食安全。近日,隨著安州區安江干渠主體工程順利完工,不僅改變了安州區河東地區無重大骨干引水工程的歷史,還標志著安州區在高效水資源利用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安江干渠安州段始于黃土鎮江池村的馬道梁子,終于花荄鎮九合村的楊家庵,全長9.06公里,在空中俯瞰,宛如一條臥龍蜿蜒橫亙于山地間,為四周百姓帶去清泉與希望。安州區水利局水利股副股長謝甜表示,工程在規劃之初,就將“節水優先”理念貫穿始終,渠身建設采取高強度的防滲混凝土材料,能將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53提升至0.65,并通過一系列措施,預計每年比傳統渠道減少輸水損失逾100萬立方米,極大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這項總投資1.1億元的民生工程,惠及兩鎮五村,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積3.21萬畝,讓4.1萬民眾直接受益。謝甜告訴記者,現目前安江干渠配套的40余公里支渠、斗渠、農渠、毛渠已經步入設計規劃階段,接下來,還計劃在安江干渠沿線安裝計量監測設施,實現對水資源的精準計量與智慧調度,為安州區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和管控基礎。
近年來,安州區通過新時代治水路徑探索實踐,充分發揮廣大群眾主體作用,扎實推進以溝、渠、田、塘堰、道路全面配套及農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的農田水利全面轉型升級,為水資源短缺地區破解農業“水瓶頸”提供了借鑒。“2025年,安州區在建水利項目19個,總投資29.91億元,累計已完成投資9.55億元。我們持續優化施工組織設計,采取強有力的工作舉措,為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貢獻安州力量。”謝甜說道。
如今,一座座水庫、一條條水渠、一片片灌區織密水網,潤澤著安州大地,為糧食豐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的水利保障。
推進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 自來水“甜”進心窩
9月15日上午11時許,安州區塔水鎮高觀村村民譚和全,走進廚房準備做飯,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便嘩嘩地流了出來。“水壓穩定,用水比以前方便多了。”談起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后的用水體驗,譚和全很是滿意。
一根自來水管入戶,能給地處丘區的高觀村農家生活帶來什么改變?記者在譚和全家中找到了答案。走進他家,只見四方庭院的一角,一根水管探出來,洗衣機在一旁轉著,譚和全喜在心頭:“一整天都有水,啥時候想用就能用,再也不用和老伴算‘節水經’,為水發愁了。”
高觀村地處丘區,地勢高低起伏,過去缺水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譚和全回憶,過去喝水都是挖井抽水用,還要“看天”,天氣好流出清澈水,天氣不好是渾濁水,干旱就沒有水。不少村民盼著和城里人一樣,擰開水龍頭就能喝上清澈的自來水。
如今,這個愿望變成了現實。近年來,安州區啟動農村供水保障項目,致力于解決農村居民的用水問題。如今,塔水鎮高觀村的700余戶2000多村民都用上了清潔的自來水,村民飲水實現了從“吃水難”到“吃上水”,再到“吃好水”的轉變。“喝上自來水,甜到村民心窩里。”高觀村黨總支書記魏廣兵告訴記者,如今通水后,不少家庭還置辦了洗衣機、熱水器,日子越過越好。
區水利局農村供水股股長呂正軍介紹,安州區開展“三點三線”統籌規劃建設。目前,安州區以高川供水站、沸水供水站、千佛供水站為“三點”,以白河供水工程、羅浮山供水工程、河東供水工程為“三線”,通過設立加壓站和分水節點等方式,利用管網聯接,在全區范圍內形成樹狀管網,逐步實現全區供水“同網、同質、同價”。
為推進全區鄉村水務示范縣建設,安州區明確綿陽市安州區龍泉供水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城鄉供水一體化平臺公司,承擔縣域內城鄉供水投融資、工程建設、運維管理等職責。公司城鄉南區負責人張小斌介紹,目前高觀村的村民都用上了智能水卡,手機上就能充值水費。公司熱線24小時開通,村民有任何飲水方面的問題,他們都會盡快處理。
“如今,安州區已逐步形成‘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備用水源’的供水體系,努力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目標,確保全區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呂正軍介紹,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區里克服山多坡陡的困難,找水源、建工程、接管道,全力擴大供水輻射范圍。
截至目前,安州區已累計投入8億元資金,實施了5個城鄉供水項目,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達到21處,自來水普及率和規模化供水率已分別達到94.7%和87.9%。
全方位加固河道防洪能力 筑牢民生“安全堤”
位于安州區高川鄉泉水村的黃洞子溝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綜合治理河道總長4458米,蜿蜒在群山環抱之中;河道兩邊新建起5段總長1053.71米的堤防,并新建了5座穿堤涵管、4處新建下河梯步,為當地群眾出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安州區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股副股長胡小軍表示,去年開工的5條山洪溝治理工程在今年汛期之前已全部投用,項目涵蓋楓香溝、齊黃溝、黃洞子溝、干溝、東益溝5條山洪溝,項目總投資6000余萬元,綜合治理河長10公里,主要施工內容為擋墻基礎、堤墻、防浪墻等,全方位加固了河道的防洪能力,為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堅固的防洪屏障。
截至目前,5條山洪溝共計新建及加固堤防總長7923.01米,新建及加固擋墻2739.78米,新建穿堤涵管20座,新建下河梯步20處。胡小軍告訴記者,這批山洪溝治理工程建成投用將有力提升高川鄉泉水村、千佛鎮東益村、桑棗鎮齊心村、柳壩村及雎水鎮楓香村區域的排洪能力,保護治理耕地2000余畝,惠及項目區群眾15000余人。
2025年以來,安州區水利局聚焦水旱災害防御,完善運行體系,對13處安置過渡安全屋進行標準化建設,汛期累計轉移人員8000余人次。胡小軍表示,將繼續加強工程運行管理和維護,確保其長期發揮防洪效益。同時,將進一步加大山洪溝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全區防洪減災體系,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編輯:李志